本基地是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和蔡吉人院士沈阳科研工作站的团队技术力量,以沈阳问天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实训单位,建立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培养方向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和量子芯片等产业领域。紧紧围绕国家“卡脖子”问题,充分发挥双方在军工、密码、通信和光电器件领域的技术储备优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高层次量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沈龙海副院长和沈阳问天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陶然副总经理共同主持研究生基地挂牌仪式
基地面向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着眼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扩展其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协同育人、共研项目”的方针指引下,全方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不断拓宽合作空间,拓展合作广度,在产学研合作、科技项目申报、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分析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吸取国内外高校实践指导先进经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初步实践培养方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企业多角度入手,探索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运行模式,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健全管理制度方面,初步制定优秀研究生遴选制度、研究生联合培养日常管理机制,建立研究生归属单位与联合培养基地、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及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为助力联合培养基地良性发展、正确识别各相关方的主要目标、均衡各方利益、保障学生安全、确保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师资队伍培训方面,进一步明确量子信息与光量子器件方向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及实现途径。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初步制定了团队成员的准入规范、评价激励机制,以学生培养效果为出发点,动态调整导师团队成员,让导师团队具有开放性,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知识渊博、爱国为民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校内导师及在校学生在量子信息专业领域的欠缺,通过量子信息云培训平台及请进来走出去等模式,聘请高水平专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训活动,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稳步提升了导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
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开阔了学术视野,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若干名,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申报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多项。